雖然對江西士子有戒心,但朱元璋卻偏愛吉水人。有人推測,是因當年吉水人羅復仁從陳友諒處投奔朱元璋。朱元璋喜其質樸敢言,又因他操著一口鄉音,便對吉水人有了好印象。
解縉中進士後,授中書庶吉士,在宮中供職。解縉雖然有才,但是年少輕狂,常發輕狂之言,常有驚人之舉。朱元璋欣賞他,但又覺得他不知厲害,便起了打磨他的想法,遂令解縉回鄉,說是「益令進學,後十年也,大用未晚也」。朱元璋未必真的要讓解縉回去十年,只是想磨磨他的性子和稜角。不過解縉離開南京後,學問雖有長進,但秉性脾氣卻沒有多大改變。
巧的是,靖難之變發生了。朝廷出現的新局勢,恰恰需要解縉這樣的個性脾氣。
朱棣入住南京後,急於在道義上證明自己,迫切需要政治上的追求者。多數建文舊臣都抱著不合作的態度。
朱棣要繼承皇位,就需要有人草擬登極詔書。他先後找來了名儒方孝孺、御史高翔和右補闕胡閨。不過這三人,或且泣且罵,或語出不遜,總之都是不配合。朱棣雖然可以隨意處置這些人,或誅其十族,或掘其祖墳,但被這些人抵制的尷尬也無法掩飾。
就在這時,有人向朱棣推薦了解縉。解縉在朱棣的授意之下,寫了一篇甚合時宜的登極詔。從此,朝中但凡有大文章,均出自解縉之手。他既篡改了歷史,重修了《太祖實
錄》,又完成過偉業,主持編纂過《大明會典》。解縉幫明成祖擺脫了尷尬,明成祖也給了解縉回報,超擢他為翰林侍講。此後,解縉由侍講學士做到翰林學士,進而成為右春坊大學士,成為翰林院的頭領和皇太子的首席老師。內閣成為明朝的中樞後,解縉成為了入閣第一人。
古代的士大夫,多數喜歡獎掖同鄉。解縉也是如此,而且尤為突出。在解縉的帶動下,不僅內閣中出現了大量的江西籍官員,科舉考試中江西人也獨占鰲頭。在吉安府包攬科考前七名之後,有人議論:「國朝吉安人當路。」還有人懷疑並傳言解縉向吉安士子泄露考題,但解縉本人對這些議論和傳言並不在意。於是,吉水小小一縣,在朝廷中卻有了不小的聲勢,逐漸有了「翰林多吉水,朝士半江西」的說法。
不過,解縉的性格最終還是給自己惹來了禍患。因為得罪大量同僚、陷入皇儲之爭、被人多次誣告、公開反對皇帝用兵等原因,他先是被趕出內閣,驅逐出京城,隨後在被貶的途中遭遇牆倒眾人推,被一貶再貶。最後,他被錦衣衛關入牢中,在明成祖的授意之下,被灌醉埋入雪中死掉,時年僅四十七歲。解縉的家產被抄沒,妻兒宗族都被流放都遼東。
樹倒猢猻散。隨解家毀掉的,還有眼前的鑑湖書院和解元坊。曾經,這是吉水人的榮耀,如今卻徒留無盡的遺憾。
第9章
入學第一天一不小心成了八師弟……
解縉的事情雖然距離肖平已經很遠了,但是肖山曾細緻給肖平講述過,因此他印象深刻。
如今再次來到這裡,站在這些遺蹟面前追緬往事,更是有些感慨。
解縉死後九年,明成祖駕崩,皇太子朱高熾繼位。明仁宗認為解縉罪不至死,準備為解縉平反,但他僅僅做了十個月的皇帝就突然一命嗚呼,為解縉平反的事情就此擱置。最終,在解縉死去五十年後,才由明憲宗下詔為解縉平反昭雪,恢復官職,贈朝議大夫,諡文毅。即使如此,解縉的族人已零散很久,回歸吉水的,不過寥寥數家人口而已,而且再也沒有恢復當年家族的榮光。
解氏如此,很多家族也是如此,成敗興衰可能都在帝王一念之間。
肖平雖然還是少年,但是家庭遭遇的變故已經讓他更早地成熟起來。昨日與曾芸芸的幾番閒談,他更是確信,要出人頭地只有科舉一途。勝敗與否,他並不知道,他只清楚,自己應該努力,而且,有芸芸在,他很踏實。
當年,父親帶他來這裡的時候,他並不覺得有何特殊。父親博古通今,總愛給他講林林總總的事情。不過如今,他則有點滿疑惑。那時候他那么小,父親為什麼專門帶他來這裡講述解縉的故事呢?其中是不是有什麼深意呢?當年,父親只是講述,並沒有過多的評價,只是在最後,他說,科考是絕大多數讀書人都要面臨的考驗,但也只是第一步。進入朝堂之後,還有千難萬險。
肖平還記得父親帶著他即將返程離開鑑湖的時候,用手摸著他的頭說:「平兒,你要記住,這個世界上,人心是最難得的,也是最難測的。」
肖平站在原地,忍不住想到和父親相處的點點滴滴。他始終不願意相信父親去世了,但是有人言之鑿鑿說父親已經被江水吞沒,讓他的心很悲痛。如果父親還在,他去了哪裡呢?他為什麼要離開了。
當他終於慢慢收束了情緒,才繼續往社學而去。
過了鑑湖書院與解元坊舊址,便是解氏宗祠。如今,解家早已不復輝煌,宗祠建得還不如文峰村曾氏宗祠。在解氏宗祠周圍,只有稀稀落落的幾戶人家,盡顯凋敝之色。
過了這裡,繞過一片桃林,便是如今的鑑湖社學了。
不得不提的是,有別於一般社學的純官辦性質,鑑湖社學則是很特殊的「公私合營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