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過,沒坐地鐵回去,導致孫志亮一路上都沒看手機。到家敲門,無人應答,他這才發現,媽媽一個小時前發了條消息。
「今天家裡不開火,去大伯家吃飯。」
孫志亮家和大伯家住在同一個高檔小區里。大伯母在高檔酒店上班,有客人預定餐點後又臨時跳票,她便能從餐廳帶些菜回家。
到了大伯家,菜已經擺好了。孫志亮媽媽慣常抱怨道:「看到消息怎麼不回呢?我都擔心了。」
孫志亮自知不占理,也不反駁,默默坐下開始吃飯。
菜過五味,大伯聊起了最近工作中的煩心事。
林河省教育廳規定,高中生三年內必須完成累計60小時的志願服務。而三中作為素質教育的領跑者,無論本部還是分校,都將時長要求提升到了90小時。
大伯抱怨說:「前幾年還是40小時。現在改成60小時,咱們三中還再翻一倍,這不是折騰人嘛!」
孫志亮深以為然。即將到來的寒假,他家裡和附近的老年大學談了個所謂合作事宜,讓孩子們去老年大學幫忙打掃衛生,就算志願服務了。
「志願服務,不過是模仿國外高中教育課程那一套,但是時間要求比國外還多一倍。可是,人家發達國家擁有什麼樣的社區環境?各種社區中心、圖書館、醫院,義工崗位比人多!三中要求90小時的志願服務,我看同學的服務記錄,要麼幫忙指揮交通,要麼去慰問孤寡老人,或者去福利機構打掃衛生。我們這裡機構太少了,分校附近的銀花養老院,一年要接收將近100波學生的慰問。我就搞不懂了,這是學生義務勞動去慰問老人,還是老人義務勞動,給學生當群演呢?」
孫志亮堂姐提出疑問:「爸,你不是校長嗎?省教育廳的要求是60小時,你就不能按照教育廳的要求來嗎?」
大伯瞥了女兒一眼,教訓道:「都要考研了,還那麼天真,一副沒見識過社會的樣子,真不知道拿你怎麼辦。說簡單點,學校不是校長的一言堂。三中本部的汪校長,你以為她喜歡這個90小時的要求嗎?沒這回事!可是,三中是運夏市乃至林河省素質教育的標杆,總得干點對得起這個名聲的事兒吧!」
被老爸懟了一通,堂姐只能附和著:「確實啊,這志願服務的制度人浮於事,學生體會不到奉獻的快樂,也根本學不到東西。素質教育,素質是形容詞,核心還是教育。到頭來只學會了形式主義,糊弄人。」
孫志亮一路跟著點頭,直到堂姐幸災樂禍地來了一句:「幸好我那會兒只要40小時。」
扎心了,老姐!
忽然想起今天在農科院的經歷,孫志亮終於開口:「大伯,高中能不能和科研機構合作?今天去農科院參觀,他們的戶外實驗田上,堆滿了枯萎的秸稈作物,到了冬天都要清理。招外人,沒文化的不放心,招大學生又貴。我想,三中的高中生不正好合適嗎?他們需要的人數多,一次十幾二十個人,甚至更多。」
孫志亮沒敢說的是,除了清理實驗田,他還能當研究助理呢。
大伯手撐著臉頰思考一番,不太確定地說:「我得跟本部的汪校長商量一下,要是能通過余老師聯繫到農科院那裡,多一個合作機構,也讓孩子們少受點罪——敬老院裡的老人也可以少受點罪。」